MOCA 是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(當代藝術館) 的縮寫,也是時下藝術潮流的縮影,在多數先進國家都設有當代藝術館,而台灣的首座 MOCA 在 2001 年設立於台北。
座落在大同區的「台北當代藝術館」前身是日治時期的「建成尋常小學校」,後來轉為台北市政府辦公之用,在 1994 年遷入信義區的新市政中心前,這裡一直都是台北市的市政中樞。在 1996 年,台北市政府以『古蹟再利用』的美意,將原建物南面主樓廳舍修復整建為台北當代藝術館使用,而兩翼部分建築則劃歸為建成國中教室之用。
在「歷史淵源」和「多元使用」的堆砌下,讓台北當代藝術館成為了最與眾不同的 MOCA,另外它也是台北市民政局評定為「市定三級古蹟」。自 2001 年開館後,每年都會有 20 個不等的展覽,所有 展覽歷程 都帶給人當代藝術的創新、震撼、衝擊、感動,是筆者最推薦的藝術指標。
▲ 建築外觀帶有英國維多利亞式的紅磚文化風格 |
台北當代藝術館 - 場館資訊
以下是前往 台北當代藝術館 必備資訊,更完整的內容請洽 官網資訊:- 開放時間:週二至週日 10:00-18:00 (週一公休)
- 售票資訊:一般民眾 50 元 / 團體票 40 元 (完整售票資訊)
- 抵達方式:中山捷運站 6 號出口 / 中山地下街 R4 出口 (完整交通資訊)
- 園區地址: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 39 號
- 聯絡電話:02-2552-3721
▲ 搭乘捷運前往,在中山站下車後步行約五分鐘 |
台北當代藝術館 - 快速導覽
建議前往 台北當代藝術館 可以搭乘捷運,看是在中山站或台北車站下車都可以,大概輕鬆步行 5-8 分鐘就可以抵達,沿途順便可以享受一下周圍的舒適靜謐。購票處設置在館內,與紀念品專區並列在同一處,逛完展之後可以再回來這邊看些有趣的東西。提醒一下,目前仍然是新冠肺炎疫情階段,出入人多的場所記得戴上口罩,在 MOCA 這邊也是要戴好戴滿的喔!
▲ 建議搭乘捷運前往,順便也享受一下周圍的靜謐 |
▲ 購票處在館內,旁邊的紀念品也可以隨意逛逛 |
▲ 防疫的非常時期,進入觀展記得戴上口罩 |
筆者會大推 台北當代藝術館 的原因之一,就是在這邊不僅有新藝術的體現,還有佛心等級的門票價格,只要台幣 50 元的價格就可以讓你對當代藝術有新的認識。特別在這個沒辦法出國的非常時期,在這邊仍能欣賞到國內外頂級藝術家的藝術作品。
更饒富趣味的就是 MOCA 的「展覽票根」,幾乎每期創意都能帶給人雀躍和會心一笑,也相當值得作為珍藏。如果喜歡這次的展覽內容,不妨也可以參考購入導覽手冊,裡面會更完整地為你解說這次展覽的細節,這額外的 50 元也會花得非常值得。
▲ 門票和導覽手冊都只要 50 元,親民到無懈可擊 |
▲ 50 元的門票還附上有機會中大獎的發票一張 |
▲ 在每次展覽票根上,都能找到契合展覽內容的創意和樂趣 |
參觀展覽前,如果個人包包大小超過 A4 尺寸,就必須先到寄物櫃做寄放。有別於多數展覽或藝術館,在 MOCA 是可以拍照的,所以歡迎帶上你的手機、相機,或任何能記錄影像的裝置。只是腳架和自拍棒在這邊是不能使用的,這點可能要稍微注意一下。(其他細節就類似多數展覽)
▲ 大於 A4 尺寸的包包不能進場,但是手機、相機可以拍照 |
▲ 專屬的寄物櫃也很便宜,只要 10 元而已 |
接著來逛展吧,台北當代藝術館 更換展覽的頻率蠻高的,一年大概會有 20 個左右的主、副展覽交替,幾乎每 2-3 個月來都能看到全新的展覽。
這次筆者來逛 MOCA,剛好遇到的是知名學者及藝術家雙重身分 陶亞倫 的個展 - 無處不在的幽靈,展覽集結了他早期的影像裝置、聲音裝置、機械動力裝置、光藝術,及至近期的 AR、VR 等時基藝術的創作。
▲ 目前的主展內容為藝術家陶亞倫的個展 - 無處不在的幽靈 |
▲ 因為現場開放攝影,另類成為某種程度的二創空間 |
展覽的內容是一種真實與抽象的融合,看似簡單的影像機構,卻能創造出許多若有似無的奇妙影像感。官方用這樣來描述這個展覽:
『當代科技形成的虛擬身體,是肉體與機器、程式共同創造的嶄新知覺系統,將以一種隱晦的、無法捉摸「幽靈」的面貌出現,來預示祂的存在。』
▲ 這次展覽的其中一個展出內容《自我顯相儀》 |
▲ 每個展覽空間都有導覽螢幕,提供參觀者快速瞭解展出內容 |
多數的主展都會準備藝術家的創作訪問或短篇紀錄片,透過這些影片可以更直接地瞭解原創理念,也能更深入認識這些藝術家。另外,近幾年有加入了方便的語音導覽,直接掃描 QR Code 就能用手機聆聽。
▲ 透過影片介紹,可以更認識藝術家和這些創作 |
▲ 語音導覽也是非常貼心的輔助內容 |
在 無處不在的幽靈 展覽中,其中一個展出內容《幻滅 No.1- No.6》利用了 AR 擴增實境,就 台北當代藝術館 的展場空間,模擬出地板、牆上的內在結構,其鋼筋、紅磚等外露的崩壞影像,顯現出無人的廢墟景觀。
幻滅系列以「虛擬」再造「現實」,創造出不同的世界,其高度的擬真,透顯著機鋒處處的哲思,分不清何者是真,何者為幻。
▲ 陶亞倫的幻滅系列利用了 AR 擴增實境技術來創作 |
▲ 別忘了和 iPad 互動一下 |
▲ 幻滅是充滿哲學涵養的空間創作 |
上到 台北當代藝術館 的二樓,工作人員遞給我一個謎樣的眼罩,只跟我說等下體驗 VR 的時候要戴,筆者只好默默地收下了。(心情很忐忑)
▲ 工作人員遞給我一個謎樣的眼罩 |
台北當代藝術館 二樓的總面積雖然沒有一樓大來得大,但是少了教室、講座、購票處等設置,二樓反而有一個全館最大的展覽空間,和相對挑高的空間氛圍。
通常這裡會放進最複雜且最具代表的展覽內容在這,像這次 陶亞倫 的個展 - 無處不在的幽靈,就放入了 5 段 VR 虛擬實境的體驗軌道,讓大家能深度感受展覽內容。
▲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覽空間區分為ㄧ、二樓兩個平面 |
▲ 二樓有一個全館最大的展覽空間,最具代表性的內容會在這展出 |
考量到疫情關係,前面工作人員所發放的面罩,是希望讓我們和 VR 裝置能降低接觸風險,也讓筆者的黑人問號解除了。不過,每一項 VR 的體驗時間、等待時間都蠻長的,有興趣參觀展覽的朋友,請務必為自己多預備一些參觀時間,也請遵守防疫期間的相關規定。
▲ 現場有許多 VR 虛擬實境的體驗,不過請參觀者多預備些時間 |
▲ 請記得要遵守防疫期間的相關規定 |
▲ 現場 VR 體驗也有模擬畫面,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|
台北當代藝術館 的展覽內容非常豐富,一個「主展」通常會伴隨著兩個不等的「副展」來舉行,來一趟就能體驗多個不同風格的展覽。一般來說,副展會安排在參觀完主展後,大家再回到一樓的空間來做舉行。
目前正在同步舉行的副展,是跨領域藝術家 潘台明 的個展 生根?移動的邊界,探討人、土地與移動性的思辨,呼應當代的社會結構、科技發展與全球化現象等各項趨勢。
▲ 逛完主展後,別錯過了同樣精采的副展內容 |
▲ 目前同步進行的副展 - 生根?移動的邊界 |
心得分享
下次週末在台北找不到閒晃的地方,別忘了這處隱身在市中心的 MOCA - 台北當代藝術館,很適合全年齡的朋友在這感受現代藝術,很多有趣的內容等待大家來挖掘。考量文章篇幅,如果你喜歡這篇 MOCA 的內容,請別錯過了下一篇有關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延伸介紹,有空也去看看 MOCA 有沒有感興趣的展覽內容吧!
▲ 週末的空檔,別忘了來台北當代藝術館走走 |
延伸閱讀:
【大叔生活】來台北當代藝術館,還有什麼有趣的?
【大叔生活】來台北當代藝術館,更新一下你的藝術敏銳度!
【大叔生活】龍山文創基地,台北市的文創新態度
【大叔生活】重返大稻埕,窺探百年前日本小學生美學培養
【大叔生活】重返大稻埕,漫步台北市舊街區
【大叔生活】2019 六天五夜的環島小筆記
【大叔生活】居家生活大改造 (feat. IKEA & Nitori)
【攝影器材】輕巧入手 --- Canon EOS RP 長期使用心得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更多內容,歡迎關注『布蘭特大叔』
部落格:https://bit.ly/UB-WebSite
FB 專頁:https://bit.ly/UB-FB
YouTube 頻道:https://bit.ly/UB-YouTube
0 留言
歡迎留言,大叔會盡快回覆您喔!
Emoji只是有時候垃圾留言較多,偶爾會開啟審核過濾。
只要確認有送出,大叔都會看得到留言。